治疗:
1.非手术治疗 部分
胆道出血的病例,在非手术治疗下,
出血有自止倾向。胆管内滴注
去甲肾上腺素、
凝血酶、
过氧化氢(双氧水)、
卡络磺钠(
阿度那)有成功止血的报道。但非手术治疗不能处理
胆道出血的病因,因而止血效果欠确切。统计国外资料
胆道出血404例,行非手术治疗105例,止血42例,占40%;死亡63例,占60%。手术治疗299例,成功217例,占72%,死亡82例,占28%。行非手术治疗的指征为:
①
出血量不多,或多次
出血,但
出血量逐渐减少,
出血间隔期逐渐延长;
②无寒战、高热、
黄疸或
感染性
休克等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表现;
③患者情况极差,不能耐受手术。
2.手术治疗 如发生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:
①反复大量
出血超过2个周期;
②胆绞痛、寒战、高热、
黄疸等重症胆管炎必须紧急引流;
③
出血量伴
休克不易纠正;
④经非手术治疗
胆道出血无自止倾向;
⑤
出血病灶已确定,手术治疗可望获得痊愈;
⑥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的创伤。手术时机宜选择活动
出血期,因
出血期中易找到病灶。非手术治疗期所采用的各种措施,也是积极的术前准备。
手术治疗的目的希望能达到准确止血和去除
出血的病灶。术中首先要探查
出血的部位,一般分为下列步骤:
①鉴别
上消化道出血是否来自胆道。如自胆总管内抽得鲜血,即可证实为
胆道出血。
②鉴别
胆道出血来自肝内或肝外病灶。肝外
胆道出血常因
动脉瘤穿入胆道所致,于肝门处可扪及搏动性肿块。肝内
胆道出血常来自
肿瘤和(或)
感染。
③肝内
胆道出血灶的定位常需切开胆总管,取净血块,观察
出血来自左或右侧肝管口。必要时可将塑料管插入冲洗。近年来采用术中B超、术中
肝动脉造影,更有助于
出血病灶的定位。
3.手术方式的选择 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来确定。
(1)胆囊切除术:适用于急性
出血性坏疽性胆囊炎、胆囊
肿瘤、胆囊
动脉瘤或肝
动脉瘤胆囊瘘所致
出血。Czerniak报道1例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形成胆囊动脉和胆囊内瘘致
胆道出血;1例因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伴有胆囊
动脉瘤引起
胆道出血。此2例均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,行胆囊切除加
动脉瘤缝扎后治愈。
(2)胆总管探查加T管引流:胆总管探查加T管引流的作用在于:
①探查
出血来源,去除梗阻因素;
②引流胆汁,减低胆道内压,有助于控制
感染、减轻
黄疸、促进
出血灶的愈合和改善肝功能;
③观察术后再
出血;
④可经T管注入抗菌药物或造影剂;
⑤部分因胆道黏膜
炎症溃疡引起的
出血可望治愈。
胆总管探查加T管引流术因未能处理
出血病灶,除部分因胆管黏膜炎性溃疡,引流后
出血可渐停止外,大多数
胆道出血不能奏效。国内学者统计即时止血率仅8%,而无效率占61.6%,且有学者提出肝内胆道大
出血后,大量血液及血块聚积于胆道内,加上Oddi括约肌
痉挛,使胆道内压骤增,有利于胆道大
出血的自止。胆道引流反而减少了
出血自停的机会。多数学者认为胆道引流术仅适用于严重胆道
感染和一般情况差而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,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。
(3)肝动脉结扎术:Mays和Madding认为肝动脉结扎术治疗
胆道出血方法简便、安全和有效。统计国内资料170例肝动脉结扎手术,110例即刻止血,26例延迟止血,25例无效,9例死亡,止血有效率为80%。肝动脉结扎术只能阻断
出血病灶的血供,未处理
出血灶,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,仅适用于:
①确属肝动脉支破裂引起的活动性肝内
胆道出血,阻断肝动脉血流时,震颤消失,
出血停止;
②双侧肝内胆道多处
出血,无明显
感染表现者;
③
出血量大,
出血部位不明确;
④术中
出血已停止,不能明确
出血灶;
⑤经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为假性
动脉瘤或动脉胆管瘘;
⑥弥漫性肝癌、
胆管癌所引起的
胆道出血,
肿瘤已不能切除,或难于切除及不能耐受手术者。
肝动脉结扎术治疗肝内或肝外
胆道出血,复发
出血较多,原因是肝动脉有许多吻合支,部分
出血来自
门静脉。Whelen采用结扎肝动脉(多为左或右支)治疗
胆道出血30例,复发
出血10例,死亡4例,止血率为53.3%。肝动脉结扎术治疗
胆道出血的效果,取决于下列因素:
术前必须确定患者
胆道出血主要来自肝动脉胆管瘘。国内病例以
感染性
胆道出血居多,病因常为蛔虫、结石等引起的反复发作性
化脓性胆管炎,其病理损害波及全肝。肝内
感染性
出血主要来自肝内
门静脉分支及小叶间静脉壁的破裂,很少有动脉支的破裂。虽然肝动脉结扎可降低部分
门静脉压力,但对较大的胆道
门静脉瘘或多发性胆道小静脉瘘是难以奏效的。肝动脉结扎后所造成的缺氧状态加重了厌氧菌
感染,易导致
感染性
胆道出血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而死亡。
结扎的动脉是否为
出血灶的血管,在肝动脉结扎后其原有灶区肝动脉震颤消失、
出血终止方确认有效。肝
动脉瘤破裂引起的
胆道出血,手术如能近、远端结扎后切除
动脉瘤,再加作胆道引流,疗效是满意的。如病变在胃十二指肠动脉近端,或来自肝动脉左支或右支,这些动脉结扎后,侧支循环可以充分维持
肝脏的血供。肝动脉结扎部位愈靠近病灶,立即止血率愈高。肝固有动脉经证明不是终末动脉,通过小叶间,包膜内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。Michel通过尸检观察发现有26条可建立侧支通路。Kocher通过动脉造影,发现侧支血管最早可在结扎后4h出现。故动脉结扎愈靠近
肝脏,侧支循环形成愈慢,止血效果愈佳,但发生散在梗死的机会也愈多。止血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选择性动脉造影证实结扎的动脉是
出血灶的血管。手术时应仔细解剖肝门,如发现副肝动脉与
出血有关,应同时结扎。肝动脉结扎术的最佳结果是即时止血,术后仍有延迟再
出血的机会,彻底处理病灶才能获得远期的治疗效果。
肝动脉结扎术后有可能加重肝的损害,在
感染性
胆道出血和原有肝功能已受损时尤其如此。Kim统计对肝
动脉瘤、动脉静脉瘘、
门静脉高压症、
胆道出血、肝外伤
出血、原发和继发肝
肿瘤等345例行肝动脉结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3.7%,总病死率18.5%,左肝动脉结扎术后病死率高达36%,肝固有动脉结扎后病死率最低为12%。尸检发现
肝脏有大小不等的梗死灶,所有病例术后血中转氨酶持续升高,说明有急性肝细胞坏死。为了防止肝动脉结扎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,应注意:
①结扎前必须确认
门静脉通畅;
②重度
休克时最好不作结扎;
③术后禁食1周并持续给氧,以提高和维持
门静脉
血氧含量;
④术后尽量维持正常
血压和血氧;
⑤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,以提高
肝脏对缺氧的耐受力;
⑥禁止使用损害
肝脏的药物。
肝固有动脉结扎或右肝动脉结扎后,可能发生胆囊坏死。故不少学者提出肝动脉结扎术时应作胆囊造瘘,最好是胆囊切除,以预防术后胆囊坏死。
(4)肝动脉栓塞术:自开展介入性放射学(intervention radiology)以来,文献中陆续报道肝动脉栓塞治疗
胆道出血成功。在选择性
肝动脉造影协助下,确定病灶部位,将导管尽可能靠近
出血部位,以获得高选择性节段性栓塞,使肝坏死的范围降到最低限度。常用的栓塞材料有异丁基-2-氰基丙烯酸(isobutyl-2-cyanoacrylate)和
吸收性明胶海绵(sterspon)。胆管动脉瘘口大者需Giantureo钢圈、可分离的(detachable)气囊、人硬脑膜、磁控钢珠或组织黏合剂。Walter在28例损伤性和医源性
胆道出血患者中,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,用
吸收性明胶海绵栓塞最多,26例达到止血目的,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。综合Kelley等意见,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
胆道出血有下列优点:
①
血管造影能明确
出血部位及肝动脉的解剖;
②动脉栓塞不需麻醉和剖腹手术,方法简单和安全,保留导管可重复栓塞;
③对于伴有腹膜广泛粘连和
感染性
胆道出血患者,肝动脉栓塞较肝动脉结扎简单易行;
④肝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多,致使栓塞术比肝动脉结扎止血更加可靠;
⑤肝动脉栓塞后短暂
腹痛、低热、转氨酶升高,对症治疗易缓解;
⑥严重的并发症,如肝坏死、胆囊坏死等少见。但Teng及另一些学者认为超选肝动脉插管成功率不高。不确切的肝动脉栓塞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,发生率可达25%,包括
胃肠道
出血占5.8%,胆囊梗死占10.7%,
急性胰腺炎占4%,还有迟发性胆石形成、高尿酸血症、肝癌破裂、十二指肠穿孔等。故肝动脉栓塞疗法也有一定的危险性,即:
①经肝动脉栓塞后,被栓塞区肝细胞可发生溶解性肝坏死;
②未处理原发病灶,术后血凝块存留于胆道内,常引起
腹痛、
发热,严重者仍需手术解除
胆道梗阻和引流;
③建立侧支循环后可能使
出血复发;
④
胆道出血和发生在恶性梗阻行PTBD后,肝动脉栓塞更易发生肝功能衰竭;
⑤有化脓性肝病和
门静脉高压症,肝动脉栓塞疗法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倍增。有学者报道坏死出现后数周,可由
门静脉或肝动脉侧支循环代替各部血供,肝坏死区逐渐缩小,以致消失而恢复肝功能,但如完全栓塞肝动脉,仍有肝坏死的危险。
&
1.非手术疗法
(1)方法:输血、止血、抗
休克、抗
感染,纠正体液代谢紊乱和
支持疗法。还可以作为手术疗法的术前准备。
(2)指征:
1)
出血量少或多次
出血,量逐渐减少,
出血间隔逐渐延长。
2)没有寒战、高热、
黄疸及
休克者。
3)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。
4)已明确
出血原因是由介入治疗所引起,
出血量不大或是胆道手术后主要病灶已经处理完毕,以及胆道造影术后少量
出血者。
2.手术疗法
(1)手术指征:
1)反复多次
出血;
2)伴有明显
休克不易纠正者;
3)伴发重症胆管炎表现需紧急手术引流者;
4)非手术疗法
出血无明显自止倾向者;
5)
出血灶定位明确者;
6)全身情况可以耐受的外伤性
胆道出血。
(2)手术探查顺序:
1)是否是
胆道出血;
2)是肝内胆道还是肝外
胆道出血;
3)如果是肝内胆道,
出血来自左肝管还是右肝管;
4)如果是肝外胆道,
出血来自胆囊还是胆总管;
5)控制
出血后,针对病因进行进一步手术。
(3)手术术式:
1)外伤性或介入治疗引起的
胆道出血:应首选经皮选择性
肝动脉造影和栓塞术,对
门静脉
出血无效。无介入治疗的设备和条件时,应手术探查,找到肝内的
出血点,行相应的肝叶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结扎,如有广泛肝损伤和巨大厚壁慢性血肿,可行肝部分切除术。
2)
感染性肝内
胆道出血:首选经皮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,但常需处理伴随的胆道病变。如开腹手术,可行肝叶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结扎。同时行胆道探查,T形管引流手术。手术止血成功的关键是经造影证实结扎的动脉是
出血灶的血管。肝部分切除手术适用于
出血点定位准确、病变局限者。对已有
门静脉血流不畅、严重
休克和肝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不宜施行。
3)肝外胆管
出血:应在切开胆总管后彻底分离肝外胆管血管支,切除该段破溃的血管,不能单纯从黏膜面予以缝合,否则极易再发
出血。如为肝外
动脉瘤破裂
出血,可行
动脉瘤切除或缝扎术。如为胆囊
出血,则行单纯胆囊切除。
4)其他少见原因引起的
胆道出血,应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。
(4)术后治疗:
1)维持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。
2)积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抗
感染治疗。
3)保肝护肝和营养支持治疗。
4)密切观察有无再发
出血。
出版社:人民卫生出版社
作者:张宗明(清华大学医学院)
】描述为:">
胆道出血的治疗一般先采用非手术治疗,包括:
① 输血、输液、补充血容量,防治
休克;
②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控制
感染;
③使用止血药,如
酚磺乙胺、
氨甲苯酸、维生素K等;
④对症处理及
支持疗法。有下述情况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:
① 反复发作大
出血,特别是
出血周期愈来愈短,
出血量愈来愈大者;
②合并严重胆道
感染需手术引流者;
③胆肠内引流后发生胆道大
出血者;
④原发疾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,如肝胆
肿瘤、肝血管疾病、
肝脓肿等。手术应确定
出血部位和原因,根据病情选用胆囊切除、胆总管探查、T管引流,肝动脉结扎,病变肝叶(段)切除术。也可采用选择性
肝动脉造影,明确
出血部位后行高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。